(一)、谓调和。
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“秉太一者,牢笼天地,弹压山川,含吐阴阳,伸曳四时,纪纲八极,经纬六合。”
(二)、孕育产生。
南朝 梁 陶弘景 《许长史旧馆坛碑》:“悠哉旷矣,宇宙之灵也……含吐万有,化育羣生。”
(三)、形容出没,隐现。
唐 白居易 《三游洞序》:“俄而峡山昏黑,云破月出,光气含吐,互相明灭。”
(四)、犹出入。比喻不相上下。
明 张居正 《翰林院读书说》:“含吐 邹 枚 ( 邹阳 、 枚乘 ),方驾 陆 谢 ( 陆机 、 谢灵运 )。”
(五)、谓吸气、吐气。
清 顾炎武 《酬李处士因笃》诗:“撝呵斗极迴,含吐 黄河 涨。”
含 hán(ㄏㄢˊ)
(一)、衔在嘴里,不吐出也不咽下:含一口水。含漱剂。含英咀( jǔ )华(喻反复琢磨体味文章的妙处)。含饴弄孙(含着糖逗小孙子,形容老年人的乐趣)。
(二)、藏在里面,包容在里面:包含。含义。含量。含苞。含蕴。含混。含垢纳污(指包容坏人坏事)。
(三)、怀有某种感情或意思,不完全表露出来:含怒。含羞。含情。
吐 tǔ(ㄊㄨˇ)
(一)、使东西从口里出来:吐痰。吞吐。吐刚茹柔(吐出硬的,吃下软的;喻欺软怕硬)。
(二)、放出,露出:高粱吐穗。吐故纳新。
(三)、说出:吐话。一吐为快。